這是一個社會轉型變革的時代,云計算、大數據、“互聯網+”……在新技術帶來的新契機之下,政府信息化的轉型與變革也進入了新的階段。構建新型的智慧城市,如何進一步實現智慧政府未來的藍圖?
過去,對空氣質量狀況的監測只能依靠各地空氣站點,各站點間缺乏互聯互通,空氣質量的具體數值不夠精準。
隨著大數據與各行業的深度融合,空氣質量監測精準度不夠、耗時間等難題,正逐漸被破解。
現在,貴陽有這樣一個平臺,將繁多、冗雜的空氣質量指數可視化、精準化,服務于各部門、社會大眾,它就是“生態云”。 “雙平臺+生態” 進一步實現智慧政府藍圖。
在青云路旁一幢8層樓的房頂上佇立著一座四四方方的白色房子,房頂上有5根“天線”。“這是標準化的空氣監測站,全市這樣的空氣監測站有22座。”市生態文明建設委員會大氣處處長劉強介紹道。
別小看這個房子,它不到20平方米的空間里,監測儀器從房頂一直碼放到地板,儀器上分別顯示著臭氧、一氧化碳、氮氧化物、二氧化硫、PM10、PM2.5六項污染物的數值。“生態云”空氣質量數據都來自這里。
小房子頂上,有5個三腳架,三腳架上的“雙層帽”是數據采樣頭。“雙層帽”收集到空氣后,由內部的管道傳送給分析儀器。
這5臺采樣儀分別采集PM2.5、PM10和一氧化碳等污染因子。污染因子傳到儀器進行分析后,數據會實時顯示在電腦屏幕上,并隨時傳輸至中國環境監測總站。
過去空氣質量監測采取的是手工方式,利用儀器采樣后,帶回實驗室進行分析,工作量巨大,數據失誤率較高。
為提高監測數據準確性和快捷性,貴陽市建設了“生態云”,搭建空氣質量監測板塊。
“現在打開‘生態云’就可以直接看到數據,方便直觀。”劉強指著電腦上的一張張曲線圖、餅狀圖說道。
過去要找一個污染區域,通常要進行全面摸排,最后通過摸排的結果來鎖定污染區域,需要花費大量人力和物力。現在直接查看空氣指數顯示界面,就可以發現哪一個片區出現問題。
“‘生態云’建成后,空氣質量監測速度快、準確性高,節約了成本。
“生態云”是一個將水環境、空氣環境、污染源、氣象、水文、林業資源、濕地、地質災害等數據匯聚到政務資源數據中心,形成與相關單位和部門的交換共享,集采集、分析、對比、預警和快速響應于一體的科學決策體系。
貴陽市的22個空氣質量監測站點,可以定點、連續、定時采集空氣中的污染物,并進行分析,形成清晰直觀的趨勢圖,每小時更新一次。
“生態云”還有實時預警功能,平臺采用青色到深紅色來標注區域空氣質量,當某個區域空氣質量出現除青色、黃色以外的顏色時,平臺就會通過信息提醒,極大地方便決策者采取對策。
“‘生態云’可以將大氣海量數據進行綜合分析,并將分析結果通過圖表、趨勢圖等將枯燥的數據可視化,極大地方便了人們觀察空氣質量數據,從而發現其中隱藏的特征、關系和模式。”市生態委數據處處長王劍鋒說。
“雙平臺+生態” 進一步實現智慧城市的發展,也將是一個大的跨越,在不斷順應社會發展趨勢,我們也更進一步步入智慧城市,共同助力新型智慧城市建設,北京方大天云科技有限公司也在不斷努力跨入物聯網城市化網格化監測,也將是一個歷史性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