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數據怎樣在全球實時交換?
發布日期:2014-03-19 閱讀數()
編者按:我們生活在氣候和天氣不斷變化的世界當中,有關氣候和天氣的話題不僅在當下,在未來也將占據人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氣候學和氣象學都日臻進步成熟,人們能夠獲取越來越多的氣象信息。那么,如何利用這些氣象信息,讓我們的生活和世界變得更美好呢?
今年世界氣象日的主題是“天氣和氣候:青年人的參與”。美國知名氣象公司AccuWeather的首席執行官巴瑞·李·麥爾斯(BarryLeeMyers)以及AccuWeatherEnterpriseSolutions的高級副總裁邁克·史密斯(MikeSmith)為本報獨家撰文,介紹了當今世界的預報技術、面向大眾的氣象信息、不同行業對氣象信息的不同需求以及美國氣象行業的運行模式等多個方面的內容,并講述了在這些領域中青年人參與的重要性。
天氣數據在全球的交換合作是通過世界氣象組織(WMO)進行的。幾十年來,通過WMO的安排協調,天氣數據得以在全世界不同的國家和地區進行實時交換。比如中國可以實時從美國獲得天氣數據,反之亦然。天氣與氣候的全球性,使得這一領域的國際合作顯得尤為重要,如果溝通合作不順暢,那么所有的國家都將遭受損失。而事實上,天氣和氣候領域的國際合作目前可以稱得上是國際合作的典范。
在美國國內,這種合作是通過三個領域進行的——政府(主要是美國國家大氣和海洋管理局),學術和研究機構,以及美國的天氣行業(一些大大小小的私營公司)。通過合作,這三個領域為美國的公眾和各行各業提供天氣預報和相關信息。新的相關技術和科學理論也都在不斷地發展中。
目前,移動設備是全世界數十億人獲取天氣信息的主要方式。當你使用移動設備上的應用程序時,所獲取的私人化、精確的天氣信息,是全球戰略與科技合作的結果。
2013年11月8日的臺風“海燕”,造成了約7000人死亡。如此巨大的傷亡人數,與前期預報不準確有著直接的關聯。在“海燕”到來之前,有關部門沒有做出關于此次臺風的準確預報,臺風的強度、登陸后可能造成的影響等都不確定。而政府也沒有及時將獲取到的信息告之公眾,這直接導致公眾在臺風來臨前沒有緊迫感,也沒有被強制轉移。
熱帶風暴、龍卷風、雷電、洪水、暴風雪、冰雹等都是突發的嚴重天氣事件,其他的一些天氣事件雖然不具有短時、突發和猛烈性,但長時間下來,也會造成極大的危害,比如空氣污染、干旱、熱浪以及寒流等。
對于那些突發的、短時期內影響較大的天氣事件而言,迅速、及時的信息傳播就顯得格外重要,而對于那些長時間累積造成危害的天氣現象,雖然有著較長的響應時間,但其危害也同樣不可小覷。